2014年我国人均用电量超过4000千瓦时,为世界平均水平约3000千瓦时的1.3倍。其中宁夏、青海等高耗能工业集中地区和苏州、无锡、东莞等制造业高度发达地区,人均用电量已经接近或超过1万千瓦时,超过德日韩等发达国家水平。
与此同时,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影响,近几年来,伴随GDP增速的温和放缓,我国能源电力需求增速显著下滑。201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5.5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同期全国能源消费增长2.2%),增速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为1998年(2.8%)以来的年度最低水平。据最新统计,截至5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仅为1.06%。
连续两年用电低速增长,虽然有气候因素的不确定影响,但是根本性、核心性的因素是我国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入转型期。在现实面前,很多坚持用电量增速仍将较长时期保持在6%以上观点的专家已经逐步转变了观点。本文将通过对新常态下影响用电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并归纳相关国家用电增长的历史情况,支撑如下观点: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超过6%将成为历史,未来10年用电量将维持3%-5%的中速增长。
我国人口发展趋势
截至2014年末,我国人口总数13.6亿,比上年净增670万,增长率为4.92%。,自2008年以来连续5年低于5%。。按目前生育率估算,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从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0.53%降低到未来10年的0.28%,并在2025年前后下降为0,之后转为负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9亿,2025年达到峰值,为13.96亿,2050年下降为13亿。
从人口结构看,平均年龄将显著增加。1990年人口最多的年龄组别为15-24岁,占总人口的22%,到了2010年,人数最多的组别是35-44岁,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8%。199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6%,2010年上升至8%,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至17%。特别要关注的是,过去20年老龄人口占比只是缓慢上升,而未来20年这一速度将大幅加快。
面对人口形势的变化,有关部门也在研究和修正相关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各省市普遍实行了“单独两孩”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对人口出生总量影响十分轻微。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生育率水平呈下降趋势。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500美元,并将很快超过10000美元,随之而来的是低生育率问题日益严峻。
未来我国人口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首先是人口总量逐步饱和。在低生育水平下,我国人口预计在2025年达到峰值,之后保持稳定并缓慢下降趋势。
其次是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2010年15-64岁年龄人口占总容量比重达到峰值74.5%,之后开始下降,2014年比2010年下降1.1个百分点,而如果考察25-44岁青壮年人口比重时,就会发现从2000年开始已经由峰值开始下降。尽管我国生产者/消费者比例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将维持在100%以上,但是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趋势已定。
第三是刘易斯拐点临近。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空间已经大大压缩。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从2000年的约1.8亿下降到2010年的约1.2亿,其中35岁以下青壮劳动力仅为3400万,刘易斯拐点已经或即将来临。这一点也可以从近年来城镇低端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东部沿海地区频繁出现用工荒等现象中得到佐证。
上述的人口发展三方面趋势,未来将显著影响全国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行为,减缓经济增速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加速转型。
经济产业结构及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GDP快速增长,目前GDP总量仅次于美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为9.2%:42.6%:48.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征(如图1):
一是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经济结构总体向优化方向发展。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达45.5%,首次超过二产成为比重最高产业,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特别工业增长是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约9.8%,其中第二产业贡献率超过5.2个百分点。
三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14年,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7500美元,但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8.2%,远低于先进国家70%-80%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其产业结构可以作为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
从第一产业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贸易量的1/3,2010年美国农业占比为1.2%;德国从1990年开始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2010年德国农业占比为0.9%。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城市化需要稳步推进等因素,我国宜采取主粮供应立足自给,辅粮、饲料适度进口策略,预计一产比重稳定值在2%左右。
从第二产业看,发达国家二产占GDP比重一般都低于30%,其中二产占GDP20%左右的有美国、英国、法国等,二产占GDP30%左右的有德国、加拿大等,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30%之间的有日本、意大利等。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产业发展的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考虑我国人口、资源以及产业结构现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判断,未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将趋向德国模式,中长期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为2%:30%:68%。
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占48%,要达到68%的目标,按稳定增长考虑,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需要25年;按快速增长考虑,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需要15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初步设想,第三产业比重增加速度将介于稳定和快速之间,约为1个百分点。2015、2020、2030年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49%、54%和64%,2035年达到目标水平68%左右。
对外贸易依存度发展趋势
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额达到1.2万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达到4.1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1.8%,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进口1.95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0.3%,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16.3%,比同期GDP增速高约6.5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带动出口额进一步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创纪录的35.7%,此后开始逐年回落,2013年出口依存度仅为23.9%,相比于2006年最高峰回落近8个百分点。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一般在10%-25%之间,德国、韩国较为特殊,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1%和47%。目前我国出口依存度与大部分发达国家基本接近(如图2)。
近年来,我国随着对外贸易量增长到一定规模,进出口额增速逐步回落,2013、2014年分别为5.7%和2.3%,其中出口增速均为6.2%和5%。
展望未来,随着国际经济逐步企稳向好,我国与各贸易伙伴相关自贸、投资协定陆续落实生效,对外贸易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巨大,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有限,未来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情景已难再现,未来进出口额将呈现中速增长态势。同时,受北美页岩气、页岩油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成熟和应用,美国等经济发达体能源供应成本显著下降,再加上政府积极引导,未来高端制造业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考验。综合以上各种因素,预计我国出口依存度不但不会达到韩国、德国那样高的水平,甚至会低于一般发达国家水平。预计经过一段时期的过渡,2020-2030年我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有可能下降并稳定在20%左右。
能源消费增长趋势
长期以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70%以上,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正持续提升,201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2%。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5》,201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受统计口径变化等影响,2015年统计对过去10年能源消费数据进行了全面调整),比2013年增长2.2%,人均能源消费3.1吨标准煤。
回顾能源消费增长史,我国能源消费量从1980年约6亿吨标煤,增长到2014年42.6亿吨标煤,34年期间增长约6倍,年均增长率为5.9%。从能源弹性系数看,多数年份在0.4-0.8之间,个别年份达到1.4左右(如图3)。
从未来发展看,由于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此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有一定增长空间,考虑到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技术发展及相关措施的激励作用等因素,未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达到50亿吨标准煤;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基本饱和,总量达到59亿吨标准煤。2014-2030年均增速2%,弹性系数0.3左右。
“十三五”电力需求预测
从电能替代燃煤角度进行分析,以电代煤主要指用电取代小型燃煤供热锅炉和居民采暖、炊事用的散烧煤。发达国家上述散烧煤形式非常罕见,以美国为例,煤炭消费中用于发电的比重超过95%。因此,以电代煤不会影响到电力需求饱和水平,仅对特定过渡期用电增速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我国散烧煤中主要是城乡居民采暖、炊事用的煤,发展趋势是被燃气和电能替代,但需要经历一定时期。
替代燃油角度看,2012年我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52%,大运量线路基本实现电气化,城市轨道交通完全电气化,未来以电代油发展重点是电动汽车,特别是乘用车电动化。
我国电动汽车自“十一五”起步以来,发展步伐一直慢于预想目标。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技术路线等逐步明确,发展速度有加快趋势。
以我国汽车保有量饱和值为400辆/千人测算,假设届时电动汽车比例为50%,每辆电动汽车年行驶里程1万公里,百公里耗电为15千瓦时,则届时由于电动汽车普及带动人均年用电量增增加为300千瓦时。
综合判断,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和电动汽车发展与普及对远期电力饱和水平不产生重大影响,且由于发展周期较长,对年度用电增速的影响微乎其微。
经济发展预测
2010年至2014年,我国GDP增速分别是10.6%、9.5%、7.7%、7.7%、7.4%,预计今年增速为7%左右,仍呈下降趋势。GDP增速下降除了有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因素外,更多是内部原因,包括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人口红利衰退、大量工业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增加等等。
从出口、投资和消费三个方面对“十三五”经济形势进行展望。就出口看,“十二五”以来,除2011年出口增速为15%以外,其余年份均在5%左右。预计“十三五”出口增速继续保持中速增长,年均增速将为4%左右。
就投资看,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后,各国家都采取了反周期的积极财政政策,我国也不例外,但近年来随着相关项目建成,投资对GDP贡献率均逐年下降。未来,我国仍然存在一些经济回报好和社会效益高的投资机会:一是产业升级,尽管很多行业都存在过剩产能,但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仍有机会进行产业升级投资。二是基础设施,过去主要投资都放在城市之间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方面,未来有可能转向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如地铁、地下管网等。三是环保产业。四是继续推进城市化。预计“十三五”我国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在45%以上,增速维持在10%左右。
就消费看,未来将保持相对稳定增长,并成为拉动GDP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发展重点在医疗、教育、金融服务等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国从投资和出口主导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将逐步完成由工业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的历程。
综上所述,“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以加强科技创新、重视内需拉动、适应全球经济再平衡、实现经济中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预计GDP增长速度中位值为7.2%,高增速情景为8%,低增速情景为6.5%。当然,要实现7%以上的发展速度,仍需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能,手段就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消除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严重腐败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用电量预测
按照7.2%增速预测,到2020年我国GDP总量为93万亿元(2013年不变价格计算)。按第三产业比重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二产、一产比重每年分别下降0.7和0.3个百分点测算“十三五”三产结构,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7%:38.3%:54%。
根据各产业产值电耗历史变化趋势及未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因素,预测各产业产值电耗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三次产业GDP增长情况,进行电量预测。预测结果为,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6-7.6万亿千瓦时,推荐方案7.1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速为3%-6%,推荐方案为4.5%,电力弹性系数为0.63(如表1)。
英国、日本人均GDP水平很高,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用电量增速相对较低,早已进入用电增长饱和状态。根据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用电量增长历史,人均用电量在5000千瓦时以上时,用电量增速将下降为5%以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教育文化等差异很大,初步判断我国人均用电量达到4000千瓦时以上,用电量增速就将降低到5%以下。
到2020年,全国人均用电量达到5100千瓦时,已经接近部分发达国家水平,如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约为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
电力需求饱和水平及路径分析
电力是商品,每个人对用电的最终需求是有限的,当一个地区大部分人对用电的需求达到上限时,这个地区的用电需求就将进入饱和状态,此时的人均用电水平称为饱和用电水平。
美国、加拿大等一些人均用电量达到13000千瓦时以上的国家具有很强特殊性,比如土地辽阔、人均居住面积大、资源特别丰富等特性,因此不具有普遍意义。
韩国人均用量10000千瓦时左右,经分析,韩国目前工业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远超发达国家通常的20%-25%,而且其中的重化工业仍占相当高比重;同时,近年来韩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屡创新高,2013年达到57%,远高于一般发达国家的10%-20%,也远高于中国25%的水平。
除此之外,主要发达国家人均用电量在5500-8000千瓦时之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土地、资源和环境空间都比较紧缺的国家。总体上看,一方面我国不可能学习美国、加拿大等资源丰富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另一方面,我国未来必须依靠拉动内需、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等手段,实现经济结构均衡发展,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因此也不可能照搬韩国的发展路径,而应该走一般发达国家综合、均衡、面向内需的发展道路。
我国经济社会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用电量饱和期将出现在20-25年之后,此期间,节能技术发展和新型用电需求两因素将会对未来的饱和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其中,节能技术进步会拉低饱和用电水平,而新型用电需求则会抬高饱和用电水平。
综合以上因素判断,我国饱和用电水平将介于一般发达国家中等偏上水平,即人均用电量7500千瓦时左右,饱和时期大致在2035-2040年期间。
2020年前后,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较“十三五”将略有回落,2020-2030年年均增速为6%,到2030年人均GDP达到19000美元左右。2020-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为2.5%左右,到2030年用电量达到9万亿千瓦时左右,人均用电量6500千瓦时。电力弹性系数约为0.4。
2030年以后,我国经济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能源和资源消耗总量开始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社会财富极大提高,逐步迈向发达国家行列。预计2030-2050年期间,GDP年均增速为2.5%,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33000美元,人均收入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
预计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在2030年达到饱和,人均用电量饱和时期略有滞后,大约在2035年前后。考虑到人口总量衰减因素,2030-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基本稳定,到2050年用电量达到10.4万亿千瓦时左右,人均用电量8000千瓦时(如表2)。
相关建议
科学安排电力建设与发展节奏
电力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多年来一直强调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在用电量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电力设施的利用率,避免电力行业整体效益下滑,必须合理调整电力行业投资和建设规模,科学安排电力建设与发展节奏。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高度发达地区,由于人均用电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如果继续盲目遵循超前发展的原则,很有可能出现发发电和输配电能力永久过剩的情况,造成严重投资浪费。
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
由于电力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具备独特的技术特征,电网环节呈天然垄断特性,因此电力行业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2002年,国家发布了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受持续的煤电运紧张等因素影响,未能全面落实。当前,电力需求增速放缓,电力供需形势相对宽松。今年3月,中央印发9号文件,全面部署和启动了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展望未来,相对宽松的电力供需形势将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生动力,希望电力行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能够降本增效,焕发新的活力,更好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加快发电能源低碳化、清洁化
保障电力充足可靠供应和加快发电能源低碳清洁化是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两项基本任务,缺一不可。电力需求放缓既使发电能源低碳清洁化成为电力发展的核心任务,又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建议有关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适时启动清洁能源配额制等措施,加大对清洁能源发电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发电能源低碳化、清洁化,促进整个能源结构的低碳清洁化转型。